敦煌壁画灵感下的首饰创新之旅

请先创建图库,上传背景素材请在 【配置】 里选择对应图库

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上海田子坊的巷子,某间挂着铜铃的工作室里,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和咖啡香混在一起。留着齐耳短发的林夏正握着錾刀,在银片上刻出细密纹路——这是「彼界」最新系列「星轨」的雏形。自2018年品牌创立以来,这些带着体温的手作饰品,正在改写快时尚统治下的首饰江湖。

从敦煌壁画到首饰台

在成为独立设计师前,林夏在敦煌研究院做了三年壁画修复。2017年某个黄昏,她跪在328窟脚手架上补全菩萨璎珞时,突然发现唐代工匠在指甲盖大小的金片上錾刻的忍冬纹,竟与穹顶的星象图存在精妙呼应。「这些首饰原本就是佩戴者与宇宙对话的媒介啊」,这个发现让她辞去铁饭碗,带着积蓄钻进苏州老银匠的作坊。

传统技艺现代转化代表作品
花丝镶嵌3D打印基底+手工掐丝「千丝」婚庆系列
錾刻激光定位+手工修型「光阴」节气系列
点翠再生树脂替代翠羽「青鸾」高级定制

工坊里的时间魔法

苏州十全街的老工坊藏着秘密:28位工匠的平均年龄62岁,最年长的钱师傅能闭着眼打出0.3毫米的银丝。但他们的工作台上既有祖传的牛骨压片器,也摆着德国进口的激光雕刻机。这种「混搭」催生出奇妙反应——原本需要半个月的錾刻工序,现在三天就能完成,而手工特有的肌理感却被完整保留。

  • 每件作品经历23道工序
  • 平均损耗率高达37%
  • 定制周期15-90天

藏在首饰里的中国密码

2021年爆红的「二十四节气」系列,每款吊坠都暗藏机关:春分款的流苏会随体温轻微卷曲,冬至款的暗格能存放香丸。这些设计源于林夏在故宫档案馆查到的《燕京岁时记》,里面记载着明清女子如何用首饰应对气候变化。

当古法遇见黑科技

最让收藏家痴迷的「观星」系列,使用了中科院研发的稀土夜光材料。白天吸收光照后,夜晚会呈现出当季星图。苏州天文站的工程师帮忙校准了星座位置误差,确保北纬30度地区佩戴者看到的星光与真实夜空完全吻合。

材料传统用法创新应用
和田玉整块雕刻激光分层透雕
紫铜做旧处理电解着色技术
珍珠镶嵌装饰核技术改性

首饰盒里的众生相

在彼界的客户档案里,藏着许多温暖故事:有位癌症顾客定制了可以存放化疗药的胸针;考古队订制过能拓印碑文的吊坠;最特别的订单来自航天局——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合成晶体,做成了一对手工耳钉。

晚风掠过工作台的刻刀,林夏把刚完成的星轨项链举到灯下。银质的流苏微微颤动,倒映在墙上的光影宛如真实星河。巷子口的梧桐叶沙沙作响,仿佛在应和着千年之前敦煌洞窟里的叮咚环佩。

郑重声明: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,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公益分享,非商业用途,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,客服QQ:841144146

相关文章